【何謂濕氣】體內濕氣重該如何祛濕?
俗話說「濕氣不除百病生」,許多人都知道體內濕氣過多,會引發各種症狀,從中醫的角度,過重的濕氣確實是導致疾病的「六淫邪氣」之一。什麼是濕氣?濕氣從何而來?又該如何去除?本文將為大家說明。
什麼是濕氣?
簡單來說,濕氣是指人體無法正常代謝或排出多餘的水分,導致水分堆積在體內,進而引發不適。濕氣的來源可分為內濕和外濕:
- 內濕:多由飲食不當引起,如偏好油膩、生冷、甜食,或是暴飲暴食、缺乏運動,長期導致脾胃功能受損,無法有效代謝水分,從而形成濕氣滯留。
- 外濕:外部環境過於潮濕,如多雨天氣、居住環境潮濕,或經常涉水、淋雨,外界的濕氣容易透過呼吸道或皮膚進入體內,造成不適。像台灣這樣潮濕的氣候,體內濕氣重的情況就比較常見。
內濕與外濕往往會相互影響,例如,居住在潮濕的環境中,可能導致內濕加重,影響脾胃功能;反之,脾胃虛弱的人更容易受到外部濕氣的侵襲。
濕氣重的表現
如何判斷體內是否有濕氣?濕氣的性質較為沉重、黏滯,因此濕氣重的人會有以下表現:
- 濕性重濁:感覺身體沉重,尤其在潮濕天氣容易感到頭昏、關節酸痛。此外,皮膚和頭髮容易出油,伴隨頭皮屑和瘙癢等現象。
- 濕性黏滯:濕氣黏滯難以排出,常見的判斷方式是觀察大便是否黏稠,排便後不易清潔乾淨,或需要多次沖水才能沖走。
- 濕性趨下:濕氣容易向下滯留,導致下肢水腫,尤其是小腿和腳踝。此外,風濕性關節炎也多見於膝蓋和腳踝。
- 濕易傷脾:脾胃喜燥而惡濕,脾胃功能虛弱的人容易滋生濕氣。濕氣過重也會進一步削弱脾胃功能,導致消化不良、腹脹腹瀉等問題,還可能引發疲乏無力和肥胖。
濕氣不除對身體的影響
若體內濕氣長期不除,可能引發多種疾病:
- 濕氣停滯於呼吸道,容易導致慢性咳嗽、鼻炎和氣喘。
- 濕氣滯留於皮膚,會引發濕疹、蕁麻疹等過敏性疾病,甚至香港腳或體味問題。
- 濕氣黏滯,會影響血液循環和代謝,增加肥胖、三高和中風的風險。
- 濕氣滯留關節處,會引起關節僵硬疼痛,尤其在天氣變化或下雨天時更為明顯。
- 女性可能出現白帶過多、月經不調及容易感染等問題。
如何祛除濕氣
濕氣具有黏滯難以去除的特性,因此祛除濕氣需要較長時間與耐心。改善居住環境、使用除濕機、避免淋雨涉水等,可減少外濕,而內濕的關鍵則是強健脾胃,增強其運化水濕的功能。
中醫的「健脾祛濕」,最著名的食療方就是四神湯。如果覺得體內濕氣重,可以經常食用四神湯來幫助去除濕氣。
需注意,市面上販售的四神湯常有藥材缺少的情況,實際內料少放了芡實或茯苓,變成變成「二神湯」或「三神湯」,效果不如完整配方來得好,建議可以自行購買藥材或選擇具有完整配方的調理包,以達到更佳的祛濕效果。
希望本文能幫助大家了解濕氣的來源及祛濕的方法,讓身體保持健康,遠離濕氣帶來的困擾。
內容參考來源:【濕氣不除百病生】什麼是濕氣?體內濕氣重如何祛濕? - 林志杰 中醫養生專家
參考資料
- [唐]王冰,《黃帝內經素問》https://jicheng.tw/tcm/book/黃帝內經素問/index.html
- [清]尤怡,《金匱要略心典》https://jicheng.tw/tcm/book/金匱要略心典/index.html
林志杰 中醫養生專家
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,是一位健康講師,也是個中醫愛好者,喜歡分享中醫知識,立志推廣中醫養生保健理念,希望大家都能運用老祖宗的智慧,擁有一個健康的人生。